
苜蓿的名稱演變
苜蓿,一種廣泛分布于全球的豆科植物,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背景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(qū),它有著多種不同的名稱。以下是苜蓿的一些主要名稱及其演變過程:
-
古代名稱:
- 古希臘:在古希臘,苜蓿被稱為“Medika”或“Medikon”,這一名稱來源于古波斯的米底亞地區(qū)(Media),因為苜蓿最早是在那里被廣泛種植的。
- 古羅馬:古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的稱呼,將其稱為“Medica”。
- 中國:苜蓿最早見于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記載,當時被稱為“蓿蓿”或“蓿蓿草”。
-
中世紀名稱:
- 阿拉伯:在中世紀的阿拉伯世界,苜蓿被稱為“Kuseyr”或“Kusayar”。
- 歐洲:在中世紀的歐洲,苜蓿的名稱逐漸演變?yōu)椤癓ucerne”(法語)和“Luzerne”(德語),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今。
-
現(xiàn)代名稱:
- 中文:現(xiàn)代漢語中,苜蓿通常被稱為“苜?!被颉白匣ㄜ俎!?。
- 英文:在英語中,苜蓿最常見的名稱是“Alfalfa”,這個名稱源自阿拉伯語的“Al-fas-fasah”,意為“最好的飼料”。
- 其他語言:
- 法語:Lucerne
- 德語:Luzerne
- 西班牙語:Alfalfa
- 意大利語:Lisca
名稱演變的時間線
-
公元前:
- 古希臘:Medika / Medikon
- 古羅馬:Medica
- 中國:蓿蓿 / 荑苜
-
中世紀:
- 阿拉伯:Kuseyr / Kusayar
- 歐洲:Lucerne / Luzerne
-
現(xiàn)代:
- 中文:苜蓿 / 紫花苜蓿
- 英文:Alfalfa
- 法語:Lucerne
- 德語:Luzerne
- 西班牙語:Alfalfa
- 意大利語:Lisca
結(jié)論
苜蓿的名稱經(jīng)歷了從古希臘、古羅馬到中世紀阿拉伯和歐洲,再到現(xiàn)代的多個演變階段。每個時期的名稱都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地區(qū)的語言特點和對苜蓿的認知。盡管名稱多樣,但這些名稱都指向同一種植物——苜蓿,一種重要的牧草和農(nóng)作物。
品名:紫花苜蓿種子
畝用量:2-3斤
畝產(chǎn)量:3000-4500kg,干草1000kg左右
播種期:十度以上
割草期:植株達到50~80cm,可開始第一次刈割
適播地:年降雨量250mm以上地區(qū)種植,根據(jù)地區(qū)選擇秋眠等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