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云南的野生黃櫨樹
概述:
黃櫨(學(xué)名:Cotinus coggygria),又稱為煙樹、紅葉樹等,是一種落葉小喬木或灌木,屬于漆樹科黃櫨屬。在中國分布廣泛,尤其在北方地區(qū)較為常見。在云南這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省份,也有黃櫨的分布。
分布情況:
- 地理位置:云南位于中國西南部,地形復(fù)雜多樣,氣候類型豐富,為多種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
- 具體區(qū)域:
- 滇東北:昭通、曲靖等地的山區(qū)。
- 滇西北:麗江、迪慶等地的高海拔山區(qū)。
- 滇中:昆明周邊的山地和丘陵地帶。
- 滇西:大理、保山等地的部分山區(qū)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
- 海拔:黃櫨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至3000米的山區(qū)。
- 土壤:偏好排水良好、肥沃的壤土或砂質(zhì)壤土。
- 氣候:喜涼爽濕潤的氣候,耐寒性較強,但也能適應(yīng)一定的干旱環(huán)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- 樹形:通常為小喬木或灌木,高度可達5-8米。
- 葉片:葉片互生,呈卵形或橢圓形,邊緣有鋸齒,秋季變?yōu)榧t色或橙黃色。
- 花序:圓錐花序,花小,淡綠色或淡黃色,夏季開花。
- 果實:核果,成熟時呈藍黑色。
生態(tài)價值:
- 水土保持:黃櫨根系發(fā)達,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。
- 觀賞價值:秋季葉片變色,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,常用于園林綠化。
- 藥用價值:根皮可入藥,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保護狀況:
- 保護級別:黃櫨不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植物,但在某些地區(qū)仍需注意保護。
- 威脅因素:過度采伐、森林火災(zāi)、病蟲害等是影響黃櫨生存的主要因素。
研究與利用:
- 科研價值:黃櫨在植物分類學(xué)、生態(tài)學(xué)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
- 經(jīng)濟價值:木材可用于制作家具、工藝品等,葉和根皮有藥用價值。
云南野生黃櫨樹的具體分布列表
| 地區(qū) | 具體位置 | 海拔范圍(米) | 主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|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
| 滇東北 | 昭通、曲靖山區(qū) | 1500-2500 | 山地、丘陵 |
| 滇西北 | 麗江、迪慶高海拔山區(qū) | 2000-3000 | 高山草甸、針葉林 |
| 滇中 | 昆明周邊山地 | 1500-2000 | 常綠闊葉林、次生林 |
| 滇西 | 大理、保山山區(qū) | 1800-2500 | 山地、河谷 |
通過以上信息,我們可以看出云南的野生黃櫨樹分布廣泛,具有較高的生態(tài)和經(jīng)濟價值,值得進一步研究和保護。
品名:黃櫨種子
高度:5~8m
花色:單色
花期:4-6月份
播種量:3~4斤/畝
播種期:無霜期、十度以上
適播地:宜植于土層深厚、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