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豬草簡介
別名: 蠶豆菜、豬殃殃、豬耳草、地丁草等。
科屬: 唇形科,豬殃殃屬。
分布: 廣泛分布于中國南北各地,多生長在田邊、路旁、溝渠邊及荒地上,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。
形態(tài)特征
- 植株: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0-50厘米。
- 根系: 根細(xì)長,呈須狀。
- 莖: 直立或斜升,四棱形,有毛。
- 葉:
- 葉對生,葉片卵形至橢圓形,長2-6厘米,寬1-3厘米。
- 邊緣有鋸齒,葉面綠色,背面淡綠色,兩面均有短柔毛。
- 花:
- 花小,唇形,白色或淡紫色,聚集成輪傘花序。
- 花期4-6月。
- 果實:
- 小堅果,卵形,長約1.5毫米,棕色。
- 果熟期7-9月。
生長習(xí)性
- 光照: 喜光,耐半陰。
- 溫度: 耐寒,適應(yīng)性強,能耐受較低的溫度。
- 土壤: 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但以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壤土為佳。
- 水分: 耐旱,但也耐濕,適宜在濕潤環(huán)境中生長。
用途
- 藥用價值:
- 全草可入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消腫的功效。
- 用于治療感冒發(fā)熱、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、水腫等癥。
- 飼用價值:
- 是一種優(yōu)良的牧草,適口性好,營養(yǎng)價值較高,可作為豬、牛、羊等家畜的飼料。
- 生態(tài)價值:
- 能夠改善土壤結(jié)構(gòu),增加土壤有機質(zhì)含量,有助于土壤保水保肥。
- 在一些地區(qū)被用作綠肥作物,有助于提高農(nóng)作物產(chǎn)量。
注意事項
- 毒性: 母豬草無明顯毒性,但過量食用可能引起消化不良,建議適量使用。
- 鑒別: 與一些有毒植物(如曼陀羅)相似,采集時需注意辨別,避免誤食。
圖片參考
(此處可以插入母豬草的圖片,包括植株、葉子、花和果實的特寫照片)
總結(jié)
母豬草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,具有較高的藥用、飼用和生態(tài)價值。了解其形態(tài)特征和生長習(xí)性,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這一資源。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全面了解母豬草的相關(guān)信息。
上圖和下圖來自張掖市人民政府畜牧局
養(yǎng)豬牧草還推薦以下這些品種:
1.菊苣
2.魯梅克斯
3.玉米草
4.紫花苜蓿
5.紫花苕
6.黑麥草
7.高羊茅
8.早熟禾
9.大麥
10.燕麥
11.甜高粱
12.鴨茅
13.高丹草
14.蘇丹草
15.松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