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地黃(Digitalis purpurea)
毛地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,屬于玄參科(Scrophulariaceae)。它以其美麗的鐘形花朵和強烈的毒性而聞名。以下是關(guān)于毛地黃的詳細信息:
基本信息
- 學(xué)名:Digitalis purpurea
- 別名:洋地黃、紫地黃、狐貍手套
- 分類:
- 界:植物界
- 門:被子植物門
- 綱:雙子葉植物綱
- 目:唇形目
- 科:玄參科
- 屬:毛地黃屬
形態(tài)特征
- 植株:高60-150厘米,直立,有白色或紫色的細毛。
- 葉子:長橢圓形,邊緣有鋸齒,基部葉較大,上部葉漸小。
- 花:鐘形,通常為紫色或粉色,內(nèi)有斑點,長約4-6厘米,排列成總狀花序。
- 果實:蒴果,成熟時裂開,散出大量種子。
生態(tài)分布
- 原產(chǎn)地:歐洲、北非和西亞。
- 分布: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,常見于林緣、草地和路旁。
藥用價值
- 主要成分:強心苷(如地高辛、洋地黃毒苷)。
- 藥理作用:
- 強心作用:增強心肌收縮力,減慢心率。
- 利尿作用:增加尿量,減輕心臟負擔(dān)。
- 抗心律失常:用于治療某些類型的心律失常。
- 臨床應(yīng)用:
毒性
- 毒性成分:強心苷(如地高辛、洋地黃毒苷)。
- 中毒癥狀:
- 惡心、嘔吐、腹瀉
- 頭暈、頭痛、視力模糊
- 心悸、心律不齊
- 嚴重時可導(dǎo)致心臟停搏、死亡
- 急救措施:
- 立即停止接觸或攝入
- 盡快就醫(yī),進行洗胃、導(dǎo)瀉等處理
- 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和電解質(zhì)平衡治療
歷史與文化
- 歷史:毛地黃的藥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。
- 文化:在許多文學(xué)作品和民間傳說中,毛地黃常被賦予神秘和危險的象征意義。
常見問題
- 如何識別毛地黃?
- 觀察其鐘形花朵和細長的葉子,以及植株的高度和形態(tài)。
- 如何安全使用毛地黃?
- 只能在醫(yī)生指導(dǎo)下使用,嚴格按照醫(yī)囑用藥,避免自行采集和使用。
- 毛地黃是否有其他用途?
- 除了藥用,毛地黃還常用于園藝觀賞,是許多花園中的常見植物。
表格總結(jié)
| 特征 | 描述 |
|------|------|
| 學(xué)名 | Digitalis purpurea |
| 別名 | 洋地黃、紫地黃、狐貍手套 |
| 分類 | 界:植物界;門:被子植物門;綱:雙子葉植物綱;目:唇形目;科:玄參科;屬:毛地黃屬 |
| 植株 | 高60-150厘米,直立,有白色或紫色的細毛 |
| 葉子 | 長橢圓形,邊緣有鋸齒,基部葉較大,上部葉漸小 |
| 花 | 鐘形,通常為紫色或粉色,內(nèi)有斑點,長約4-6厘米,排列成總狀花序 |
| 果實 | 蒴果,成熟時裂開,散出大量種子 |
| 原產(chǎn)地 | 歐洲、北非和西亞 |
| 分布 | 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,常見于林緣、草地和路旁 |
| 主要成分 | 強心苷(如地高辛、洋地黃毒苷) |
| 藥理作用 | 強心作用、利尿作用、抗心律失常 |
| 臨床應(yīng)用 | 心力衰竭、心房顫動、心房撲動 |
| 中毒癥狀 | 惡心、嘔吐、腹瀉;頭暈、頭痛、視力模糊;心悸、心律不齊;嚴重時可導(dǎo)致心臟停搏、死亡 |
| 急救措施 | 立即停止接觸或攝入;盡快就醫(yī),進行洗胃、導(dǎo)瀉等處理;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和電解質(zhì)平衡治療 |
| 歷史 | 毛地黃的藥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 |
| 文化 | 在許多文學(xué)作品和民間傳說中,毛地黃常被賦予神秘和危險的象征意義 |
| 如何識別 | 觀察其鐘形花朵和細長的葉子,以及植株的高度和形態(tài) |
| 安全使用 | 只能在醫(yī)生指導(dǎo)下使用,嚴格按照醫(yī)囑用藥,避免自行采集和使用 |
| 其他用途 | 除了藥用,毛地黃還常用于園藝觀賞 |
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!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信息,請隨時告訴我。
品名:毛地黃種子
高度:約80-100cm
花色:混色,單色
花期:5-6月份
播種量:4-6斤/畝
播種期:無霜期、十度以上
適播地: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排水的沙質(zhì)土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