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地風毛菊簡介
學名: Saussurea pulchra
別名: 風毛菊、高山風毛菊
科屬: 菊科風毛菊屬
分布: 主要分布于中國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高海拔地區(qū),以及尼泊爾、不丹等地。
形態(tài)特征
- 根: 直根系,主根粗壯。
- 莖: 多年生草本,莖直立或斜升,高10-40厘米,被白色或淡黃色的蛛絲狀毛。
- 葉: 基生葉和下部莖葉具柄,葉片長圓形或匙形,邊緣有鋸齒;上部莖葉無柄,披針形或線形。
- 花: 頭狀花序單生或數(shù)個簇生,總苞片多層,外層卵狀披針形,內層線形,全部總苞片外面被蛛絲狀毛;花冠紫紅色或淡紫色。
- 果實: 瘦果,圓柱形,有縱肋,冠毛白色或淡黃色。
生態(tài)習性
- 生長環(huán)境: 喜涼爽濕潤的氣候,多生于海拔3000-5000米的高山草甸、石縫中。
- 土壤要求: 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。
- 繁殖方式: 主要通過種子繁殖,也可分株繁殖。
藥用價值
- 傳統(tǒng)用途: 在藏醫(yī)藥中,草地風毛菊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跌打損傷等。
- 現(xiàn)代研究: 研究表明,草地風毛菊含有多種活性成分,如黃酮類、多糖類、揮發(fā)油等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。
食用價值
- 可食用部位: 草地風毛菊的嫩葉和嫩莖可以食用。
- 食用方法:
- 涼拌: 將嫩葉和嫩莖洗凈,焯水后切碎,加入蒜末、醬油、醋、香油等調味品拌勻即可。
- 炒食: 與肉絲、雞蛋等食材一起炒制,口感鮮美。
- 湯料: 可作為蔬菜加入湯中,增加湯的鮮味和營養(yǎng)。
- 注意事項:
- 適量食用: 草地風毛菊性寒,脾胃虛寒者不宜過量食用。
- 清洗干凈: 由于生長在野外,需徹底清洗干凈,以免殘留泥土和雜質。
- 過敏反應: 個別人可能對草地風毛菊過敏,初次食用時應少量嘗試,觀察是否有不適反應。
列表形式
| 項目 | 內容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學名 | Saussurea pulchra |
| 別名 | 風毛菊、高山風毛菊 |
| 科屬 | 菊科風毛菊屬 |
| 分布 | 中國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高海拔地區(qū),以及尼泊爾、不丹等地 |
| 根 | 直根系,主根粗壯 |
| 莖 | 多年生草本,莖直立或斜升,高10-40厘米,被白色或淡黃色的蛛絲狀毛 |
| 葉 | 基生葉和下部莖葉具柄,葉片長圓形或匙形,邊緣有鋸齒;上部莖葉無柄,披針形或線形 |
| 花 | 頭狀花序單生或數(shù)個簇生,總苞片多層,外層卵狀披針形,內層線形,全部總苞片外面被蛛絲狀毛;花冠紫紅色或淡紫色 |
| 果實 | 瘦果,圓柱形,有縱肋,冠毛白色或淡黃色 |
| 生長環(huán)境 | 喜涼爽濕潤的氣候,多生于海拔3000-5000米的高山草甸、石縫中 |
| 土壤要求 | 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 |
| 繁殖方式 | 主要通過種子繁殖,也可分株繁殖 |
| 傳統(tǒng)藥用 | 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常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跌打損傷等 |
| 現(xiàn)代研究 | 含有黃酮類、多糖類、揮發(fā)油等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 |
| 可食用部位 | 嫩葉和嫩莖 |
| 食用方法 | 涼拌、炒食、湯料 |
| 注意事項 | 適量食用、清洗干凈、過敏反應 |
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!
養(yǎng)鵝喂鵝牧草還推薦以下這些品種:
1.菊苣
2.魯梅克斯
3.玉米草
4.紫花苜蓿
5.紫花苕
6.黑麥草
7.高羊茅
8.早熟禾
9.大麥
10.燕麥
11.甜高粱
12.鴨茅
13.高丹草
14.蘇丹草
15.松香草